深秋的北京西山,漫山紅遍、層林盡染。
西山腳下,軍事科學院西北角一個僻靜小樓里,軍事百科專業(yè)研究室辦公室里,研究員們正加班加點審校書稿,無暇欣賞窗外美景。
晨鐘暮鼓,春去秋來。從《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卷、《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第一版到第二版,一茬又一茬軍事百科人,在青燈黃卷中把黑發(fā)熬成了霜鬢,在字斟句酌的枯燥中把歲月刻成了皺紋,在這張“冷板凳”上一坐就是一輩子……
冷板凳上甘坐一輩子
1978年,沐浴改革開放的春風,中國思想文化這片土地上冒出新苗。
為系統(tǒng)收集整理各學科資料,編纂一部“對實現(xiàn)四個現(xiàn)代化有用的”百科全書,在鄧小平同志倡議下,中央作出編纂《中國大百科全書》的決定。
不久,中央軍委也向全軍發(fā)出編纂《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卷的號令,并決定組建“軍事卷”編審委員會和編審室。從此,在人民軍隊的戰(zhàn)斗序列里,又多了一面“軍事百科”的戰(zhàn)旗。
“首要任務就是最大化占有資料!”第一任軍事百科編審室主任奚原帶著研究人員奔波于各大圖書館、資料室,在文山書海中認真梳理我國以及世界軍事科學的體系脈絡。
“沒有白天黑夜,只有困與不困;沒有早飯晚飯,只有餓與不餓……”這段奚原主任當年體會交流材料中的文字,是軍事百科人工作狀態(tài)的真實寫照。
當記者走進塵封多年的百科資料庫室,打開每一個條目所對應的資料盒,閱讀那些泛黃的紙片時,依然能感受到他們當年的艱辛。
僅“地雷”這一條目,其資料足足裝了4個盒子,共計150萬字。如對于地雷的產生背景,部分引用文圖就“鏈接”了從《武備志》《火龍經》等古書中摘抄、復制的內容,而所引用的每一條古籍資料,又各自“鏈接”標注著其出處、版本、現(xiàn)存地……
粗略一算,僅此一個條目資料搜集時間跨度就近5個月,涉及各類書籍達200余種,而最后成稿對“地雷”的表述僅千余字。
原百科部四室主任賈強是1990年調入軍事科學院從事百科編纂工作的。第一次受領任務編輯一個兩千余字的條目,他認真核查資料,斟詞酌句。沒想到,稿子交上去就被“撇”了回來。
第二遍、第三遍……一周后,稿子改到第七遍才勉強通過。
“百科條目就是要改到一個字都改不動了才合格。”在這種歷練中,賈強逐漸從別人眼里的“小賈”變成了“老賈”,又成了“賈老”。
“賈老”坦言自己還和當年的“小賈”一樣,始終有那么一股子沖勁和干勁——“訓練標準還有個年齡段的劃分,而學術標準對我們來說卻始終如一,你說我們能老、敢老嗎?”
做學問憑的是無私無畏
沒點書生氣,或許還真干不了百科這個摳字眼的活。而實事求是的百科精神又把這群書生“煉”成了一個個不唯書、不唯權、不唯上的“斗士”。
在編寫《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卷時,為確保權威性,所有條目都是請當時“最合適”的人來撰寫。“中國火箭之父”錢學森,就是“火箭”這一條目的撰寫者。
錢老的初稿完成后,責任編輯發(fā)現(xiàn)稿件體例與百科編纂要求不太一致,請示錢老能否修改。消息反饋給錢老身邊工作人員后,對方認為錢老所撰寫的東西必然是不可挑剔的,并建議原文采用。
奚原主任一聽就急了,顧不了那么多,帶著責任編輯直接敲開了錢學森辦公室的門,向他面呈修改意見。沒想到,錢老耐心聽完后,當時便爽快答復:“你們改得很好,就按照你們改的寫。”
“核武器”條目的撰寫者朱光亞,也曾被這群百科人“糾纏”。
朱老初稿雖然從核武器的物理特性、發(fā)展歷史等方面交代得很清楚,但責任編輯在審核時認為還應添加核武器未來發(fā)展趨勢以及相關使用法律等內容。
對此建議,朱老十分認可。特別是海灣戰(zhàn)爭爆發(fā)后,大量信息化常規(guī)武器的使用對核武器的發(fā)展應用也產生了較大影響,對內容進行補充很有必要。為穩(wěn)妥起見,編審室又專門請來有關核武器各領域的專家學者,前后召開6次研討會。每次會議,朱老不管多忙都會準時到場,虛心聆聽記錄其他同志建議。
“連錢老、朱老這樣的學術權威都敢挑戰(zhàn),你說我們是不是一群直腸子?每段文字的更正都少不了和其他學術單位紅臉拌嘴,那時我們的會議室里幾乎三兩天就會干一次‘仗’。”原百科研究部三室主任孫志成說。
1997年,《全書》第一版出版后,孫志成收到一位初中生軍迷的來信。這位小軍迷在信中指出,百科全書中有關噴氣式飛機燃料的表述是汽油,而實際上應是航空煤油。
孫志成和同事們不敢怠慢,經過反復查證,發(fā)現(xiàn)確實是在編輯中出現(xiàn)了常識錯誤。他們當即給那位初中生回信表示歉意和感謝,并在再版印刷時進行了聲明和更正。
十余年間,這群“直腸子”拉直了軍事學領域中涉及57個學科的萬余個學術問號,使《全書》達到了優(yōu)質品等級。
像沖鋒時看開生死那樣看淡名利
上世紀80年代末,老山主陣地某部的貓耳洞里迎來了20位新主人。這批從地方高等院校入伍到軍事科學院從事研究工作的博士、碩士,開始了為期一年的下連當兵代職生活。年方25歲的金立昕就在其中。
一年后,金立昕從前線回來,時任軍事百科研究部副部長的賀捷生對他說:“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像沖鋒時看開生死那樣,去看淡名利得失。”
如今,已擔任軍事百科專業(yè)研究室主任的金立昕感悟深刻:戰(zhàn)場上的生死對軍人血性的考量或許只在瞬間,而工作中名利得失對軍人血性的考量卻更為深刻和持久。
在一次編制調整中,原軍事百科研究部第二研究室副主任徐永軍改任研究員。從領導崗位轉任普通研究員,徐永軍非但沒有任何怨言,還挑起了軍事工作門類主任編輯重任。
后來,由于工作需要,徐永軍又被任命為研究室副主任。重新走上領導崗位后,繁重的工作任務讓他的身體健康極度透支,但他仍然沒日沒夜在辦公室加班。
2009年,徐永軍被查出患有膀胱癌,考慮到他的病情,組織決定讓他再次改任研究員。在副主任崗位上“兩上兩下”的徐永軍淡然處之,邊做化療邊堅持工作。2013年3月18日,帶著對百科事業(yè)無盡的牽掛,徐永軍走完了56年的人生歷程。
相比其他學科,軍事百科的確是個在短時間內很難出成果的專業(yè),因此在成長進步上也難免比其他同志“慢半拍”。從百科部到百科研究室,他們多年來有一條紀律:為了不分散工作精力,不參與百科以外的課題研究。這條“家規(guī)”,愣是讓百科這張“冷板凳”變成了“冰板凳”。
“即便是‘冰板凳’,大家也能‘坐’得熱火朝天、熱情不減。”軍事百科專業(yè)研究室副主任苑洪山說:“很多退休的及調到其他學術部的老同志至今都還在承擔著一些百科編輯任務,大伙不為別的,就憑著一股對軍事百科事業(yè)的熱忱。”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