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指出:“對黨員、干部來說,思想上的滑坡是最嚴重的病變,‘總開關’沒擰緊,不能正確處理公私關系,缺乏正確的是非觀、義利觀、權力觀、事業(yè)觀,各種出軌越界、跑冒滴漏就在所難免。”這再次警示我們,一定要時刻擰緊思想的閥門,絕不能因為集中教育活動暫時告一段落就有所放松。
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施政以來,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得到了有效整治,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得到有效解決,人民群眾拍手稱快。但筆者也注意到依然有這樣一些現(xiàn)象令人費解:就餐不加菜、不上酒,紅著臉解釋說“有八項規(guī)定”;臨走不送土特產(chǎn)、紀念品,再三稱“是特殊時期”,一個勁兒賠不是。言下之意——“我也不想這么做,都是規(guī)矩惹的禍”。
為什么全民上下一致叫好的“八項規(guī)定”,在少數(shù)人眼里就變得不自然呢?說到底,是因為奢靡庸俗之風在精神上留下了太深的烙印。中央重拳治頑疾,面上的腐敗行為已經(jīng)得到了一定的遏制,也就是“不敢腐”,但不想腐的思想根基還有塵垢需要清滌。部分人心中還存在“糾‘四風’就是一陣風”的懷疑心理,上述這些消極轉(zhuǎn)作風的潛在反應,暴露出的是少數(shù)人還抱有“風頭過后回到從前”的心思。
《禮記》云:“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意指最隱秘的言行能看出一個人的品質(zhì),最微小的事情能顯示一個人的靈魂。加強作風建設,一部分黨員干部口號喊得響亮,行動起來遲疑,甚至還打著自己的“小算盤”。這些思想上的污垢,在不自覺間就會折射到一舉一動上,暴露在一言一行中,只有及時為錯位的心態(tài)“正骨”,為病變的思想“手術”,才能增強黨性、破除障礙,為解決實際問題增添精神動力。
由此想到清巡撫葉存仁居廉不茍取的故事。葉存仁離任河南時盤纏羞澀,僚屬不忍,特深夜攜禮送行,葉存仁當即拒絕:“感君情重還君贈,不畏人知畏己知。”“畏己知”折射出的是靈魂的光輝,是思想的堅守。把住思想的閘門,不正之風就難以灌入,倘若松開了這一“總開關”,欲望的洪流就會乘隙而入,以知促行、破解深層次問題就無從談起。孟子曰:“養(yǎng)心莫善于寡欲。”要維護好我們的肌體,就必須首先補足精神“鈣質(zhì)”,驅(qū)除名利之累,夯實思想根基。
人總是要有一點追求的。沒有追求就沒有信仰,就會失卻精神的脊梁。古時宋國的官員子罕以“不貪”為寶,共產(chǎn)黨人亦當如此。要做到“任憑雨打風吹,我自巋然不動”,不對不良風氣心存僥幸,始終堅守淡泊名利、嚴以律己的精氣神。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