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調查
小扳手帶來大煩惱
盛夏,濟南軍區(qū)某機步師修理營上士汽修工姜良龍和幾名戰(zhàn)友格外忙碌,他們正忙著革新一種多功能扳手——可適用8種不同號型的螺母。
“現在執(zhí)行一次應急搶修任務,需要攜帶的扳手型號太多、太雜,這種集成扳手如果革新成功,能有效提高搶修速度。”姜良龍對記者說,隨著裝備更新換代,維修工具箱越來越臃腫。
前年,上級配發(fā)了4臺野戰(zhàn)搶修方艙,工具架上塞得滿滿當當,就像一個五金雜貨鋪。
順著姜良龍手指的方向,記者在維修方艙里看到:維修箱組有30多個,區(qū)分為扳手類、電工類等12個類別,光扳手類就有滿滿4箱子。記者隨便打開一個扳手工具箱,尺余見方的箱子塞進了50多種大小、型號各異的扳手。
“有時候搶修一臺車輛,光是往返方艙翻找工具就要10多分鐘,浪費的是時間,損失的可是戰(zhàn)斗力!”姜良龍形象地打了個比喻:“就像醫(yī)生做手術,急救中哪能到處翻找手術刀?”
“很多信息化程度高的精密部件,都有專用的維修工具,這也是造成扳手越來越多的原因之一。”一級軍士長、軍械修理技師楊偉感同身受:“某型步戰(zhàn)車上,有近20多種零部件配發(fā)專用維修工具,導彈發(fā)射器、導航系統(tǒng)等對工具精密性要求更高。”
楊偉入伍13年,干了10年軍械裝備維修,幾十種型號不同的扳手他能一摸準。可是,如今樣式越來越多的小扳手竟成了他的“心病”。一次演練,一臺步戰(zhàn)車突然趴窩,仔細一查,是機油濾清器堵塞,偏偏配套的專用扳手沒帶,倉促之間他用普通扳手湊合了一下,結果受到了懲罰:工具不匹配,力度把握不準,導致閥門漏氣。
那次保障任務,讓楊偉有了“痛的領悟”:“不怕一萬,就怕萬一,演練時維修工具能多帶一個就盡量帶上,萬一正好用上呢?”
基層心聲
問題需從“根上”解決
“以前,背個作業(yè)包,幾把扳手、鉗子就能搞定絕大多數故障,現在,一手提著一個工具箱都不夠用。”基層官兵的牢騷話,實際上是一種期盼。
采訪中,許多基層官兵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見——
期盼裝備科研單位和廠家在研制生產中能打破行業(yè)壁壘,進行技術規(guī)范,統(tǒng)一通用零部件的規(guī)格標準。該師保障部領導告訴記者,一臺主戰(zhàn)裝備囊括通信、火控、防護等幾十種技術設備,由十多個廠家共同生產組裝,某型步戰(zhàn)車底盤有3種15根傳動軸,其中連接部位的螺母、鉚釘號型就多達13種。
“基本上,一個廠家一個標準。”保障部領導說:“一臺裝備、哪怕一個子系統(tǒng)內部盡量統(tǒng)一軸承、螺母的規(guī)格,就會極大減少更換扳手次數,修起來速度要快很多。”
不僅是扳手,其他維修工具也有類似情況。新裝備信息化含量高,可由于生產廠家不同,導航設備、數傳終端、火控系統(tǒng)……每一個系統(tǒng)都自帶檢測儀器,一個裝甲修理工要帶上10種以上檢測儀,才能確保萬無一失。一級軍士長、修理技師高振彪告訴記者:“其實很多檢測儀器工作原理大同小異,區(qū)別在于芯片的程序不一樣,如果能研制出芯片集成、功能合并的菜單式萬能檢測儀就好了。”
戰(zhàn)場搶修快捷高效,才能確保裝備隨時能“滿血”上戰(zhàn)場。在和基層官兵交談中,記者深深感到,要確保修理工輕裝上陣,需要從“根上”解決問題——從頂層設計出發(fā),規(guī)范相關裝備零部件技術標準。(茍向久 李連軍 梁申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