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位女學者的精神風貌,深刻影響了解放軍西安政治學院軍事法學系。她們一起自發(fā)成立了青年軍事法論壇,開展學術交流。
她們用青春的睿智和熱情在軍事法苑里耕耘,為實現(xiàn)“強軍夢”的偉大征程砥礪前行。
古城西安,聚集著這樣四朵“金花”。她們是,身著軍裝的法律工作者:
李芳梅——經(jīng)濟學博士、熊梅——軍事學博士、朱曉紅——史學博士、姬娜——法學博士。
學歷史出身的朱曉紅卻對軍事法學特別有感情。從2002年開始,朱曉紅教了十多年軍事法課程,對軍事法學極為熱愛。
自從事婚姻法教學研究以來,李芳梅上萬次接到基層官兵的電話,咨詢婚戀法律問題,有時甚至半夜一點鐘也會打來,而李芳梅的手機一直開著,從來沒有拒絕過。
為了獲取科研第一手資料,了解部隊一線情況,李芳梅從教29年下部隊走基層、訪一線、接地氣、察實情從不間斷,沒有公費課題,就自費去調(diào)研。在下部隊到基層調(diào)研實況基礎上,她主筆的國家司法部課題“軍隊律師制度研究”,專著《軍隊司法行政工作研究》、《軍隊信訪權利救濟研究》構建了我軍司法行政工作框架和理論基礎。201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動員法》頒布實施,為了了解動員法貫徹落實情況,她自費去海南某邊防部隊對“海南民船動員”情況展開調(diào)研,一線條件艱苦,有時候女士上廁所都成困難,但到基層做調(diào)研的原則幾十年一直沒有變。
熊梅把教員分為“學而有術”“不學有術”“學而無術”“不學無術”四種,認為教員不僅要有“學”而且要有“術”。為了在教學水平上尋求突破,熊梅在學員隊擔任代職隊長期間,每天都去旁聽課,把院里教授名家的課聽了個遍,并記了筆記,反復研究他們的共同點和成功之處。而朱曉紅特別注重實踐性教學活動的開展,在活動開展中對學員的學歷背景做調(diào)研,以此來設計課程,這樣更好“因材施教”“對癥下藥”。
李芳梅認為在當前這個知識信息化時代,灌輸知識已經(jīng)落后了,最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員的學習能力,學員學習方法的掌握和思維能力的提高是教學的重點目標。“李教授上課從來不帶課本,以對話為主的上課方式讓大家總能集中精力思考,思維能力得到了很大的鍛煉。”軍事法學研究生陳超對李芳梅上課深有感觸。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每一堂課都必須生動精彩,每一個課題都必須針對部隊實踐問題。為了了解部隊信訪工作,她在總政治部信訪局信訪窗口坐了十天,了解各種信訪問題,進行嚴謹分析后為咨詢者做解答,根據(jù)調(diào)研實踐形成的課題研究成果——“軍隊信訪權利救濟研究”成了課堂最新內(nèi)容。
為了找到教學的“源頭活水”,提升自己的學術水平,當了五年教員后,姬娜決定從講壇走到課桌,師從著名軍事法學教授張山新攻讀法理學博士。其博士論文《募兵制研究》為我國兵役制度的改革和發(fā)展奠定了理論基礎。除了教員,姬娜還是一位邊防軍人的妻子。每次寒暑假去探親,戰(zhàn)士們接二連三的法律咨詢問題讓姬娜搖身一變成了軍隊律師,一方面為戰(zhàn)士們答疑解惑,提供法律意見,一方面也為科研提供了新的案例素材和前沿課題。
2011年,為了給大家科研交流提供良好的平臺,她們四人和教研室的青年教員一起自發(fā)成立了“青年軍事法論壇”,青年教員、研究生們可以將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在論壇上提出,接受大家的質(zhì)疑論證,開展學術交流,并邀請學者名家蒞臨指導。如今這個論壇已舉辦七屆,且在軍事法學界大有名氣。著名軍事法學者周健、張山新、肖鳳成、陳耿、宋新平、宋云霞等相繼成為青年軍事法論壇座上嘉賓。(2014年3月4日 《中國教育報》 尹曦銘 陳建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