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軍新銳,其鋒必利;國之重器,其勢必威。在鍛造體系制勝的火力鐵拳的征途中,某炮兵旅遠火營官兵始終瞄準實戰(zhàn)“靶心”,讓戰(zhàn)車利劍突破消極保安全的桎梏,不斷促進武器裝備作戰(zhàn)能力的躍升,將陸軍“殺手锏”打磨得越來越鋒利。
這款“明星武器”列裝該旅時,廠家出于安全考慮,配裝了車外延長發(fā)射裝置,為操作人員加了一道“保險”,但不利于實戰(zhàn)條件下快打快撤的要求。時任營長王海濤心想:“如果改用車內發(fā)射,就能為打勝仗增添一分勝算。”
機會終于等來了。列裝第二年,全營遠赴西北大漠組織實彈射擊,各項準備工作緊鑼密鼓地展開。王營長經過深思熟慮后提出申請:不再借助發(fā)射延長裝置發(fā)射,而是改用車內發(fā)射。現場指揮的集團軍領導很慎重,專門找來廠家技術人員征詢意見。因為危險系數過高,技術專家也猶豫不決。這時,營里的技術骨干普遍認為:“只要嚴謹操作,就有絕對把握。我們對火箭炮的性能有信心!”指揮部領導通過激烈討論,最終同意了他的申請。
隨著指揮員一聲令下,多彈齊發(fā)直刺蒼穹。隨后,眾炮車迅速收起炮架撤出發(fā)射陣地,消失在茫茫山嶺。據時任旅長余秋勝介紹,這次撤收時間比以往縮短了一分多鐘。
目光始終瞄準戰(zhàn)場,才能敢為人先一往無前,敢打必勝渾身是膽。
前幾年,在某綜合訓練基地,遠火武器系統(tǒng)迎來其戰(zhàn)斗力生成的“大考”。
“02炮報告,電路出現故障,無法正常射擊!”炮長黃濤急得滿頭大汗,無法正常使用全自動操瞄,只能依賴手動操瞄,僅僅重新尋找新的瞄準點就用了近10分鐘。
“為什么沒有提前找好瞄準點?”“戰(zhàn)場上如果找不到合適瞄準點怎么辦?”
盡管考核結果比較圓滿,但整個過程中暴露出來的問題讓大家坐不住。隨后,他們又馬不停蹄地利用接力站天線桿自制了兩套“瞄準點”。這種自制瞄準點不僅方便攜帶、自我調整性強,而且適用于晝夜兩種環(huán)境。如今,遠火營無論訓練還是演練,都隨車攜帶戰(zhàn)備“瞄準點”,時刻準備應對突發(fā)情況。
和平時期,射擊場就是戰(zhàn)場。遠火營官兵時時向戰(zhàn)場聚焦,處處向打仗用力。
2013年6月21日,遠火營進駐西北某基地準備實彈發(fā)射,他們把訓練成績突出的義務兵推向前臺。上午8時,炮車全部占領發(fā)射陣地,官兵正靜靜等待發(fā)射“零秒”的到來。然而天公不作美,一場驟雨不期而至。官兵深知,雨天實彈發(fā)射炮彈尾翼點火觸頭容易進水,極易出現啞彈留膛的險情。
“戰(zhàn)爭不會選擇天氣!惡劣天候正是檢驗我們實戰(zhàn)水平的良機!”大家很快統(tǒng)一了認識,實彈射擊按部就班地展開。
經過集思廣益,他們采取在觸點外包裹一層保鮮膜的防水措施,因為在點火觸點瞬間,產生的高溫可以燒穿保鮮膜完成點火。雨越下越大,他們堅持讓義務兵擔任射擊主力,最終圓滿完成了射擊任務。親歷射擊全過程,現場保障的廠家高工不禁感慨:“你們關鍵時刻敢于亮劍,這種膽識真是令人欽佩!”
遠火營官兵有如此膽魄,緣于強烈的憂患意識。官兵們清醒地認識到,如果今天不敢直面自己的“短板”,明天就會在戰(zhàn)場被敵人抓住“軟肋”。
列裝幾年來,大家總是主動與實戰(zhàn)“對表”,帶著“放大鏡”查弱項、找差距。2012年某月,營里在某訓練基地展開夜間實彈發(fā)射訓練,夜間作戰(zhàn)的弱項很快暴露出來。他們很快成立專項小組進行研究,發(fā)動官兵革新制作了“防散光燈罩”“手腕遮光燈”等作業(yè)工具,自編下發(fā)了《實戰(zhàn)化夜訓教材》,一批制約夜間訓練的難題迎刃而解。
“勝利女神總向那些敢于挑戰(zhàn)、不斷超越的人微笑。”這一點,炮長張波的體會尤其深刻。
一次實彈射擊考核,考核組指定發(fā)射某新型火箭彈,這在全軍尚屬首次。裝填手裝好彈藥后,發(fā)現點火觸點距離太短,不能正常與炮架上的觸點對接點火。就在大家一籌莫展時,張波根據兩觸點之間的距離,大膽想出加塞一枚硬幣的方法。最終,火箭彈按時發(fā)射,并準確命中目標。結果雖然完美,但所有人都心有余悸:一旦失敗,炮彈將留膛或炸膛。考核結束后,張波的話令人動容:“考核就是打仗,如果走上戰(zhàn)場我們別無選擇!”
“別無選擇的背后,展現的是官兵強烈的使命擔當。”旅長楊國斌這樣說道。記者心想,這絕不是一種頭腦發(fā)熱,而是理性引領下的果敢。
采訪結束,記者一行登車返回,與遠火營官兵揮手作別,透過車窗驀地看到墻體上一行醒目的大字:“明天走上戰(zhàn)場,你準備好了嗎?”面對戰(zhàn)爭的拷問,遠火營官兵已經用實際行動作出了響亮的回答——
組建短短幾年,他們礪兵中原、亮劍大漠、揚威瀕海,一次次驅車攜劍,一次次雷霆出擊,用聲聲巨響昭告世人——中國陸軍新型炮兵劍隨令出,迅即能戰(zhàn)!(李連軍 李苑 本刊記者 李居清 胡先成)